2025年是中国《专利法》实施40周年,这是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围绕“高质量发展”这一主题,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加快推进从“专利大国”向“专利强国”转变,以下是相关背景与核心要点:
📘 背景简介
-
《专利法》实施时间:1985年4月1日正式施行,是中国第一部知识产权基础性法律。
-
四十周年节点:2025年,中国知识产权制度迎来四十年发展总结期,标志着从早期确立制度、数量积累,转向如今的“质量优先、价值导向”阶段。
🔍 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关键词
1. 质量导向
-
数据体现:截至2025年5月底,中国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约 497万件,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逐年提升。
-
审查机制改革: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快优先审查与快速预审流程,避免“低质量、高数量”的发展模式。
2. 产业融合
-
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先进制造业、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等与专利深度融合。
-
高质量专利正在成为企业融资、并购、出海、投标的重要资产支撑。
3. 服务优化
-
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出多项政务服务“提质增效”举措,如“电子申请+一次性告知”、“线上材料补正通道”等。
4. 国际对接
-
加入《专利合作条约》(PCT)近30年,中国在国际专利申请中位居世界前列。
-
推动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建立专利审查互认机制与服务对接。
5. 创新主体强化
-
鼓励高校、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创新,提高专利转化率。
-
对小微企业、高校科研人员实行费用减免和专利转化指导。
6. 执法与维权并重
-
司法层面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推广惩罚性赔偿适用。
-
行政层面强化“打击假专利”“打击非正常申请”等专项整治。
🎯 国家战略对接
-
“十四五”知识产权规划目标:到2025年,基本建成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强国制度体系;
-
2025年政府工作重点:明确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提升专利能力,推动高价值专利商业化。
💬 专业解读
“40年后,我们不再仅仅追求数量,而是要让‘含金量高’的专利真正成为技术竞争的核心资产。”
——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